醫師教你看懂防曬係數指標,UVA、UVB差異?

〈皮膚科王宣甯醫師 撰〉

每個皮膚科醫師一定都會反覆強調防曬產品對於抗老的重要性,可是當我們站在防曬產品的貨架前,面對很多看不懂的專有名詞,例如「SPF/PA/UVA/UVB」,難免也會覺得「到底該怎麼挑選防曬產品才不會白擦一場?」本文希望用淺顯易懂的方式,一次教你看懂這些關鍵防曬指標,從容挑選適合自己的防曬產品!

 

UVA、UVB是什麼?對肌膚傷害大不同 
陽光中的紫外線依波長不同可分為UVA、UVB與UVC,其中UVC會被臭氧層阻擋,對皮膚影響最小,主要需要注意的是UVA與UVB。

UVA(長波紫外線, 波長315-400 奈米):波長較長,能穿透玻璃與雲層,深入皮膚真皮層,導致肌膚老化、立即性曬黑(曬後20分鐘內即開始變黑)、皺紋產生,是「光老化」的主因。

UVB(中波紫外線, 波長290-315奈米):波長較短,主力在表皮層作用,易造成曬紅、曬傷、延遲性曬黑(曬後3天左右達到最大值),更是導致皮膚癌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也就是說,UVA讓你老、UVB讓你傷,兩者都不可忽視

 

SPF與PA怎麼看?防曬係數別搞混! 
市售防曬產品常標示兩種係數:SPF與PA,這兩個數值分別對應不同的紫外線防護效果。

SPF(Sun Protection Factor):防禦UVB的指標。SPF數值越高,代表延緩皮膚曬紅的時間越長。舉例來說,SPF30代表能讓皮膚抵擋紫外線的時間延長30倍。 
建議:日常外出選SPF30以上,戶外活動則建議SPF50以上。

PA(Protection Grade of UVA):防禦UVA的指標。以「+」號表示,如果一個+表示可延長曬黑時間2~4倍,兩個+代表可延長曬黑時間4~8倍,3個+代表可延長曬黑時間8倍以上,4個+代表可延長曬黑時間16倍以上。+號越多,保護力越高。 
建議:日常應選PA+++以上,若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,建議PA++++。

 

重點整理: 
防UVB → 看SPF值 
防UVA → 看PA等級 
選擇防曬時,最好兩者皆具備,才能全方位抵禦傷害。

 

關心環境!選擇海洋友善成分 
愛護皮膚的同時,也要愛護海洋。許多傳統化學性防曬成分(如二苯甲酮 oxybenzone、桂皮酸鹽 octinoxate)已被證實會危害珊瑚礁,部分國家如夏威夷、帛琉已明文禁用。

 

海洋友善防曬通常標榜不含以下成分: 
● Oxybenzone(二苯甲酮) 
● Octinoxate(桂皮酸鹽) 
● Octocrylene(辛基水楊酸鹽) 
● Butylparaben(對羥苯甲酸丁酯)

選擇標示海洋友善的防曬,或者含物理性防曬成分如氧化鋅(zinc oxide)的產品,不僅對環境友善,也較不易引起肌膚刺激。

 

擦對也要擦夠!防曬使用須知 
防曬擦了卻依然曬黑、曬老?那可能是你「擦太少、補太慢」! 
用量建議: 臉部與頸部約需1~2茶匙的量,或者約為十元硬幣的大小。 
補擦頻率: 一般建議每2小時補擦一次,若大量流汗或下水,更應隨時補充。 
非晴天也要擦?即便是陰天、下雨天、或是室內靠窗活動,UVA依然無孔不入。防曬應成為每日基本保養的一環。

 

防曬不是選一瓶擦一擦就好,而是一門「科學」與「習慣」的結合。認識UVA與UVB的差異、看懂SPF與PA的指標、選擇對肌膚與環境都友善的成分,再搭配正確的使用方式,才能真正發揮防曬的最大功效,守護健康與美麗的肌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