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師解惑10大常見面膜Q&A

〈皮膚科王宣甯醫師 撰〉

1.從皮膚科醫師的角度來看,面膜在肌膚保養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其主要作用機制為何?

角色定位:面膜屬於「加強型」保養,主要用於短時間內提升肌膚含水量、舒緩刺激、或針對性改善膚況(如美白、抗老、鎮靜)。
主要作用機制:封閉效應(occlusion effect):藉由面膜物理性覆蓋,減少水分蒸散,增加表皮角質層的含水量。
促進滲透:短時間提升有效成分的吸收速率。

2.許多人追求「立即見效」的面膜,醫師如何看待這種現象?長期依賴高濃度成分的面膜是否可能對肌膚造成負擔?

所謂「立即見效」多半來自高劑量的保濕劑、收斂劑或亮白成分,造成短暫視覺改善,如肌膚飽滿或提亮。但平時最好還是做好基礎保養,因長期依賴面膜仍會對肌膚造成風險,例如過度使用含有酸類、酒精或去角質成分的面膜會破壞角質層,頻繁接觸高濃度活性成分(如維他命C、酸類等)可能誘發泛紅、刺痛等等。

3.針對不同膚質(乾性、油性、混合性、敏感性、痘痘肌),醫師會建議選擇哪些成分或功效的面膜?有哪些成分應該盡量避免?
針對不同膚質,皮膚科醫師建議選擇對應成分的面膜。
乾性肌膚——適合選用玻尿酸、神經醯胺與甘油等保濕成分的面膜,應避免含有酒精的刺激性成分。
油性肌膚——可選擇含有茶樹、菸鹼醯胺或尿囊素的控油成分,避免例如椰子油、羊毛脂等易致粉刺的成分。
敏感肌——則建議使用積雪草、維他命B5、燕麥或蘆薈等溫和鎮靜成分,並避開酒精、香精與高濃度防腐劑。
混合性膚質——可選擇輕質保濕配方搭配局部控油產品,避免全臉使用含油配方。
痘痘肌——則適合水楊酸、茶樹精油或鋅等抗痘成分,一樣應避免例如椰子油、羊毛脂等易致粉刺的成分。

4.「天天敷面膜」是否為健康的保養習慣?過度敷面膜可能對肌膚造成哪些潛在的風險?
大致來說,像是美白、抗老、去角質這類功能型面膜不適合天天敷,反而容易造成肌膚負擔。相較之下,單純保濕型的面膜就比較沒有這個問題,對肌膚的刺激性低,也能有效提升肌膚的保水度,特別是在天氣熱、肌膚溫度偏高的時候使用,會有不錯的舒緩效果。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,如果是敏感性肌膚,就算只是保濕面膜也不建議每天敷,最多兩到三天一次就好,才能避免產生反效果,讓肌膚變得更脆弱。
 

5.敷面膜的時間長短是否會影響效果?敷太久會吸走水分嗎?
面膜不是敷越久越好。時間一旦過長,尤其是當面膜變乾之後,反而會從肌膚「反吸水」,讓肌膚變得更乾。一般建議的敷面膜時間大約是15~20分鐘,以面膜還保持濕潤狀態為原則,過長不僅沒幫助,還可能造成刺激。

6.敷完面膜到底要不要洗臉?
這真的要看產品成分跟膚質狀況來判斷。如果是功能型面膜(例如含有果酸、酸類、酒精、美白成分等),建議敷完輕洗一下臉,避免殘留造成刺激。就好比平常請病人擦A酸時,如果病人在使用後出現泛紅、脫屑,我們也會請病人擦了30分鐘後把藥物洗掉以減少刺激,是一樣的道理。
但如果是單純保濕型、舒緩型面膜,敷完後輕拍讓精華吸收再上乳液鎖水是可以的。不過,如果你是敏感肌,建議還是稍微沖水洗淨比較保險。

7.DIY 天然面膜到底安不安全?
近年流行在家自製面膜,很多人覺得天然就是安全,但其實 DIY 面膜變數頗多,並不是天然成分就一定不會讓肌膚過敏,像是檸檬汁、蛋白、蘆薈原葉這些常見素材,其實都有可能引起刺激或過敏反應,甚至會破壞肌膚屏障。除非是經過處理的成分或醫師認可的配方,還是不建議自製天然面膜敷臉,尤其是敏感肌或有慢性肌膚病史的人。

8.曬後或醫美術後,面膜怎麼選才安全?
這種時候肌膚是「受傷狀態」,所以重點是「保濕、修復、低刺激」。建議選擇無酒精、無香精、無酸類的面膜,成分越簡單越好,像是神經醯胺、維他命B5、積雪草、燕麥萃取都是安全選項。材質上可以選生物纖維或水凝膠,降溫舒緩效果好,也不會拉扯肌膚。不要選有美白、抗老功能的產品(可能含有酸類),容易有反效果。

9.面膜可以取代保養程序嗎?
面膜只能算是加強型保養,不是日常保養的替代品。你還是要有穩定的日常保養步驟(像是化妝水、精華液、乳液或乳霜)。
面膜的定位是「臨時救援」或「特別加強」,比如前一天熬夜或出門曬太多太陽,可以透過面膜補水或舒緩一下,但不能每天只靠它。

10.近年來流行的特殊面膜類型(如:泥狀面膜、睡眠面膜、氣泡面膜等)各有什麼特色和適用族群?
泥狀面膜:主要是深層清潔與吸附油脂,適合油性或痘痘肌,但不建議乾性或敏感肌頻繁使用。
睡眠面膜:多半含保濕成分,用於夜間修護,但要注意清爽度,油肌要挑選清爽型不易致痘的配方。
氣泡面膜:泡泡面膜的氣體類型對護膚效果幫助甚小,起泡原理有很多種,但無論哪種方式,效果性都很有限,有時甚至得加上界面活性劑才能起泡,結果反而像在敷清潔劑,對肌膚其實是種負擔。